无名文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无名文学 >

【无名文学】劳 骥《心手融通铸画魂》——李华山先生其人其画

时间:2018-07-31 15:17:02


  《心手融通铸画魂》

  ——李华山先生其人其画

文/劳骥

  曾因工作关系,在小城文艺界行走多年,但第一次识得李华山大名,还是在图书馆举办的一次“六人书画展”上。那一幅幅笔法隽秀、设色考究、兴味蕴藉的写意山水,登时吸引住我的眼球,再瞅画家钤印,便是李华山大名。

  及至后来,因了一些文化活动,就与李先生趋于熟稔,也便加深了解。先生别署颐和轩主,主攻写意山水,兼习写意花鸟。1965年生于河北献县,为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沧州中国画写意艺术研究会会员,沧州老干部联谊会书画院研究员等。曾任河间河北梆子剧团舞台美工,献县提花厂美术设计,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山水画高妍班进修幸获程振国、张复兴耳提面命,画技画意日臻精进,绘画作品多次荣获等级奖励。先生做人低调,绘事也不张扬。我几次说为他写上几句,均被婉拒。近日复提,约略难拒好意,勉强应允,于是才有了这篇“其人其事”的小文。

  心气。国画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是画家用笔墨抒发情感,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并寄托情思的一种表述形式,也是对世界人类文化共同体的一大贡献。国画是画家心中的画,并不刻意讲求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注重表现画家心中经过情感浸润之后的情思万象。先生虽非学院派画家,但对画理画论有着“草根一族”的深切体味,特别推崇的是画为心象,气格为上。他在最近一篇画论文章中坦现积久心声说,中国画的写生并不单纯是像西方所倡导的那样,到某座山或某处景点,按照透视、比例、色彩、明暗等等,对自然景观作真实的描绘;而是画家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对景物用心观察,通过体悟山川的气象,感悟四季更迭,感受在阴晴雨雾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山川丘壑给画家带来的惊喜和震撼。先生领悟“搜遍奇峰打草稿”的真谛,就是要把自己心中对山川自然的所感所悟用画笔呈现出来,才是国画所谓的“画由心生”。也如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言,“眼中之竹非心中之竹,心中之竹非手中之竹”。用眼睛寻找美、发现美,然后内化于心,对外在事物进行移情和升华,形成“心中之竹”。今天来看苏轼、米友仁、徐渭、八大山人等的作品,所以各有品格特色,正属先贤不同心性、适意而必然产生的意趣境界。窃以为,当是涵养了这种“心气”,先生才会面对山峙川流、日月往来、四时寒暑、草木枯荣时,睹物兴怀,得以移天地万千变化之物象而入笔端具画。但只浏览一下先生山水画作,无论尺幅大小,无不蕴含着浓郁的、无法化解的宁静致远,表现出人生历练中气定神闲的气质,带给大家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享受。诚如是,先贤大家笔下的“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捲江渚,路行人集,关掩柴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邃气象,就在先生画作中有了别致表现。

  手气。有智者说,写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精神、传统美学的精髓,也以写意性区别了中西方艺术,构建了在世界艺术中的独特审美地位。笔墨作为传统山水写意的审美语言,又只能通过不断锤炼笔墨技巧,挖掘笔墨表现力,画作才能呈现出博大雄奇、妩媚灵秀之美。由此观之,绘事传承与创新殊属不易,就是有了“眼力”与“心气”,若无手中管毫的应心,料也枉然。先生没有高学历,却有“幼承庭训”的陶冶,夯实了厚重的高“心气”,且又得于心、应于手,心至手追,笔下便具象出不少精品佳作。正所谓举凡艺术作品,都是多种要素、多重环节构成的创作活动,评价一位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成果还是要以作品说话,考究作品是否讲究笔墨和气韵,师法造化,“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如此再来赏析李先生的画作,就会领略到其“心藏天地之格局,神植珠玉之骄润”的尚韵、尚法、尚意、尚美意境,并着意捕捉秀美并提炼重构绿水青山的精气神,运用笔墨知白守黑,从而把天地之大美、四时之明法、万物之成理的无限个美置换为一个浩渺磅礴、气势恢宏的立体大美。譬如,其《烟云入画图》《源远流长图》《秋江渔歌图》《深山古寺图》等,远山近壑、湖光天色、孤帆碧影、小桥流水、茂林佳卉、疏树长亭、茅屋瓦牖……稍加远观近赏,不禁油然而生那么一种或地老天荒、苍茫宏阔,或豪迈壮阔、典雅孤傲的情怀。先生深谙含蓄或蕴藉才是衡量画作艺术水准的重要尺度,用笔含蓄、流畅大方、律动自然,有些画作铁线着墨、筋骨俨然,有些作品则没骨画法、轻勾细描,意蕴各具传神。于画面构图上,笔者留意到几乎所有画作少见人物,一经揣摩,那青山古寺、帆影橹樯、茅屋草舍、亭间石桌……有无、像否之间,不正生动着一个个高贤雅士、艄公农妇、高僧香客等身影吗!有道是,取法乎上,“艺术只有作为‘为他之物’才能成为‘自在之物’。”这大抵正是先生刻意寻觅的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与心灵熏染中而兴味蕴藉的艺术格调吧。

  义气。艺术作为外化的“符号载体”,与创作者的个体生命存在某种特定的关联。“画因人重,艺由道崇”,自古就有“作画先做人”的说法。气有清浊、格分雅俗,人有人品、画有画格。书画与做人,互为作用,方能养得浩然之气,时守磊落之神,调节和完善画家的笔法、墨法及章法,落墨不俗,呈现出画品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潇洒大气、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初见李先生,你很难把他与艺术家联系在一起。他既非长发飘髯、中装圆鞋,也不动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抑或言必称希腊,而是黑红脸庞、硕壮身材、衣着普通、言谈大众,特别是性情豪爽、秉性本真、忠实坦荡乃至遇见挚友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没有冬暖夏凉办公室的“铁饭碗”,虽是以画谋生,却淡泊名利,不屑于与那些沽名钓誉者为伍,更瞧不上那些有机会就到处标榜自己是画家XX、书法家XX的人。故而,先生对那些不循文化传统、打着创新旗号,利用职务或虚名败坏人们审美趣味的丑书烂画,从来“不把眼珠转过去”。先生的画品与人品高度契合,当是他的人格标签。他对收藏他画作的同道或钟爱艺术的声应气求者一分不取,而对那些假装斯文、浮夸流俗者则千金不易。他爱心善行,不仅多次参与书画到学校、军营、企业、社区等基层的活动,还有求必应,屡屡捐献多幅画作参加扶危济困的义卖……有人说他靠画画养家糊口不易,没有必要到处捐送。先生却说,大善乃做人之大美,社会需要我的画作,正是我绘画做人的价值!这,就是先生的“义气”,就是先生做人绘画的脊梁。此于当下尚嫌浮躁的人文环境之中,自然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行笔至此,不能不提到先生对“诗书画印”的整体追求。可以欣喜地告诉各位看官,先生书法已很精美,其胸襟格局导引着他伏案小书、如数家珍,悬腕大体、如撷日月,境界分明、各领千秋;先生诗作,虽非字字珠玑,但引经据典、比兴得体、格律谨严、耐人寻味;先生特别于篆刻用功不小,印面虚实相间、浓淡相生、笔力沉实、结体严谨、金石味深,深得西泠印社理事韩焕峰方家赞赏,近已纳为《沧海印社》社员。实在说,李先生追求艺术30余年如一日,焚膏继晷,孜孜矻矻,筚路蓝缕,一步两个脚窝走到今天,至少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的内蕴。“心气”是阳光,“手气”是土壤,“义气”是雨露,艺术是种子。诚若天养地育、八面来风、根深叶茂,也就造就了李华山先生艺术耕耘的盎然春色。


友情链接: 河北文艺网
主办单位: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