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22 16:42:34
庆云揽胜(散文)
杨博
泰山行宫在漳卫新河南岸的盐山县庆云镇境内。
宫内铃铛阁起脊飞檐,四周椽子悬挂了几只风铃——风起铃鸣,萦绕耳畔,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一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建筑,距今已经六百余年了。行走在拱卷式通道中,一位文友感慨铃铛阁的陈旧不堪,觉得实在没有多少看头,抱怨白跑了些冤枉路。其实,这位文友不明白,眼前的景物才称得上是原汁原味的“古迹”。而且,沧州境内如此古老、气魄的建筑群并不多见。世间万物都是富有灵性的,愈是年代久远的古物,传递的人文气场也就愈宏大。凝神静气地站在铃铛阁上,你会遥想当年泰山行宫香烟缭绕的红火景象;抚摸一棵生长几百年的大树,可以想象这株生灵曾经见过几朝几代古人——穿着明朝服饰的官吏、清代留长辫子的男人、裹着小脚步履曼妙的女子……顿时感觉到人类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对古物的景仰、羡慕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铃铛阁属泰山行宫的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则是通高近八米的正殿。殿顶为五架梁结构,以十二根明柱支撑,东西山墙镶有镂空砖雕,风格迥异的砖围花墙“八角过门”,既端庄浑厚,又典雅别致,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泰山行宫虽经过多次修缮,都还保存了原始骨架和旧貌。六百年前建造的殿堂楼阁,仍能使人观其古朴风韵,衍生几多思古之情,乃是今人和盐山县天大的造化矣。
庆云镇古迹尚存建于明太祖洪武六年的文庙。文庙在全国多地都有兴建,建筑格局亦大致相同,并不新鲜。但庆云文庙却是我没有见过的,其独特之处仍在于古朴、沧桑之美。文庙大成殿坐北朝南,殿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要比沧州文庙大成殿还显高大、气魄;尤其它所占居优越地势,更衬托出了其不俗的“风韵”。站在大成殿门前向南眺望,可见漳卫新河宽阔的河堤,殿与河遥相辉映,融为一体,为庆云文庙增添了湿润的性情。至夕阳西下时,在河堤处俯瞰文庙,可见云烟氤氲中大成殿屋脊清晰之轮廓,既庄严肃穆,又幽静苍凉,颇像自西边天际长出来的楼台琼阁,让人兴奋不已,狂叫不已。
除了泰山行宫和文庙,庆云镇值得一看的,还有明洪武六年的衙署及监狱。衙署内青砖垒砌的“二堂”端庄浑厚,透着朴拙之气,应为当年县吏议事的场所;而距二堂不远处,一棵古槐树正枝叶繁茂般生长着,硕大的树冠遮掩了大半个院子。相传古槐为知县夫人所栽种,倘若如此,又为端庄、肃静的衙署增添了些许人文气息。庆云监狱则在衙署门前近百米的地方,虽仅存不多的残垣断壁,牢房轮廓、规模仍依稀可见。明洪武年间的砖头瓦块,诉说着一个个遥远的故事,使人低徊怅惘,浮想联翩。
庆云镇诸多名胜古迹编织起这里的文化形态,弹丸之地可谓名人辈出,独领风骚。被誉为“南唐之贤士,文坛之泰斗”的李愚;北宋文学史上颇有建树的李之纯、李之仪;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崔旭及其名门后人,都为脚下这片土地注入了文化元素。这与庆云镇的古迹似乎不无关系。是众多历史名人延伸了庆云镇厚重的文脉?还是这方水土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尚需要做详尽的稽考与研究。好在盐山县已将庆云镇列入建设旅游名镇项目,逐步恢复明县衙整体格局,保护、修缮泰山行宫、文庙等历史遗存。庆云镇的领导也考虑把历史人物与名胜古迹“糅”在一起,打造全新的文化旅游风貌。“糅”字很生动,很形象,任何一个名胜古迹都应该是被文化衬托起来的——只要庆云镇的古迹“糅”进了名人元素,也就富有了更广阔的文脉和耐人品赏的韵味儿,泰山行宫、文庙、衙署就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庆云镇就能成为一处可看、好看、耐看的历史文化古镇。
我在庆云镇浏览了大半天时间,很有些恋物思古的情愫。驻足于文庙宽阔的院落里,凝眸大成殿前的孔子雕像,仿佛已看到一种意象升华的图腾景象,这种景象一直延伸到漳卫新河岸边,并向着更遥远的地方拓展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