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大圆桌 >

小满,盐山

时间:2016-09-22 16:42:34


  小满,盐山

     吴思妤

  极目远望,层层叠叠、透绿滴翠的麦田中,蜿蜒出一道白练,无赖地把明明整片的绿,分成不规则的两块。

  目光收回处,是在阳光中翻飞的枣叶,空气中似有若无的枣花香,夏天清凌凌的风,以及在浅翡碧翠的枣林掩映中隐约可见的小路……

  这不是南方小镇,这是盐山,是人们印象中的穷乡僻壤,是让人提来灰蒙蒙一片没有任何颜色的盐山。

  来之前,我没有想过,能见到这样的盐山。

  我一直知道,盐山被誉为“千童故里”,是徐福东渡的起航地。可是,这又能怎样?徐福已经远去,千年的信子,能望到的,也只有浩淼的沧海,慢慢变成桑田。

  盐山给了我当头一棒。且不说徐福东渡起航的千童镇,历经2200多年,遗迹可寻,遗物可见,依稀间,仿佛能看到那个长袍飘飘的男人,回首眺望逐渐远去的千童镇时,胡须微颤,遮住了远离故乡的悲凉。身后稚嫩的五百个童男、五百个童女,眼中含泪,手拉手,互相依偎着。他们不知道,斯日一别,将永无再踏上故土的时候。站在千童镇上的千童祠内,阳光从门隙内挤进来,无数灰尘在光柱中翻腾,这就是那五百个远离家乡、无所依傍的魂灵吧!隔着重重大海,他们唯一能追寻到与这片土地相连的最后一丝痕迹,也唯有这千童祠了吧!

  盐山不只有千童镇,还有一个庆云镇。流连在泰山行宫、文庙、衙署二堂,我才知道,原来整个渤海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居然在这里,居然在盐山。

  这个保存完整的建筑,你想象不出,他居然是伫立在庆云镇政府内。青砖、红窗、卷瓦、镇兽,有些破旧的墙面,与周围红砖、青窗的现代建筑相映,却也相得益彰,毫无违和感。也许,因为他们本就殊途同归,同属一家吧。由此可见,盐山是个恋旧的地方。这么想着,绕过两株遮住半边院子的老树,我比划了一下,发现一个人是无法抱过它粗壮的树干,也只能站在边缘,仰着身子,看看它们仍旧茂密枝叶的缝隙中漏进的一线阳光,挑逗一下不远处青涩的小桃子,再拽拽老槐树快要垂到地面的枝桠。衙署和镇政府的威严,在这午后的一刻,似乎也微微松懈下来,露出和蔼的笑容。

  文庙,则给了我另一种感受。与衙署二堂相似,隐藏在庆云中学的庆云文庙,在夏日和煦的阳光中,显得苍凉而无奈。我庆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毫无掩饰的文庙,而不是经过粉刷,被肤浅的油漆掩盖,用世俗的颜色装裱后的文庙。我看过太多以“包装”为名,毁坏历史的行为。很幸运,庆云文庙还处在一片淳朴中,一块已经破败的璞玉,就让他保持这份古朴之美吧!

  我们小心地踏着脚下蓬勃的野草,寻觅出渐行向上的台阶。保存完好的门窗,无法掩盖已经破败不堪的圣人像。高高在上的泥塑,不屑地俯视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昔日人才济济的庙堂,如今空荡荡只有几棵仅存的柱础,支撑起高高的梁架。尽管,支撑的梁架下,已经没有需要保护的学子。

  跨出庙门时,我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门外,是一片郁郁葱葱、姹紫嫣红,无限生机。门内,是一尊已经存在数百年,仍矗立不倒的圣人像。层层剥落的塑像,被夺去的,是外表的光鲜,无法改变的,是他对学识的无穷追求。五千年的历史,对他的尊崇,已经浸入国人的骨子里,血脉中,泥塑可失,人,不失。

  泰山行宫,是最后一站。建筑永远比人类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穿越600多年,明朝洪武年间的泰山行宫,华丽丽地站在了我们面前。没有花哨的装饰,没有过多的门槛,我们穿过甬道,就可以看到仍然香火鼎盛的大殿。虽然小巧,却也和其他泰山行宫一样,五脏俱全,该有的大殿、石挡、楼阁都有。时间已经不早了,当我们踩着苔藓丛生的台阶,登上高高的铃铛阁的时候,远处天际一片绚烂的红云,映得古朴的楼阁,也如青春少女般,显出活泼泼的朝气。晚风呢喃,拂过阁外的风铃,发出清脆的笑声。余晖中,我微闭双眼,唯记住这一片清脆。

  同行的女友,稀奇着铃铛阁下一株开黄花的石榴。想必,石榴有灵,也知道热闹火辣的红不适合这个地方。悄无声息的,用素淡的黄,来迎合行宫的夏。

  傍晚的盐山,行色匆匆,烟火气十足,让人想起清晨时一眼见到的盐山,正在建设中的盐山文化新城。宽阔无人的大道,两旁新栽的杨树,笔直的树干上顶着稀疏的枝叶,蔫头蔫脑,显得有些稚嫩,却也灵气十足。2200多年前,我们的脚下,还是一片沧海。什么时候,海浪退去,桑田初现?又是什么时候,形成了盐山这个县城。而盐山,又是什么时候,一步一个脚印,扩展着身躯,提升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硬是在一片光秃秃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又一座城区。

  还有,我们正逢时候,见到的宏润重工集团的5万吨级大口径钢管挤出来,足足有8米长的镁管,闪着暗哑的红,积蓄着无数力量,进入冷却管的瞬间升腾起的白雾,恍如仙境,却实实在在的是高科技的力量,是曾经的徐福无法实现的梦想。

  正值小满,新城道路两旁犹青的小麦,无声无息地储备着力量。微风拂过,青涩的麦穗,还没有被风吹硬的麦芒,一点一点,如同一个还未长开的少年,让人喜欢让人忧。既盼着他赶紧长大,又担心长大后的他,失去现在的纯真可爱。

  此刻的盐山,扫去清晨来时,蒙在我眼上的那层灰,眼前展现的,是充满无限生机、饱满欲滴的的绿,绿得就像这小满的麦子,正在努力的沉实,企盼成熟的那一天。

  小满已至,芒种不远,盐山,莫急,且待!


友情链接: 河北文艺网
主办单位: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