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大圆桌 >

蛋壳上站立的人生

时间:2016-10-12 16:08:33


  从八极拳训练基地参观过后已经时近中午,跟着向导,我们来到孟村县城建设大街附近的一个居民小院。

  季春四月,空气中弥漫着阳光的味道。从窄窄的巷子走出去,就是车水马龙的街道。一脚踏进这个小小的院落,却是满眼的清凉。主人站在屋檐下,一丛盛开了的月季,给我们送来矜持的微笑,我们的心底便吸入了一股淡雅的清香。

  我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大姐:五十几岁的年纪,中等身材,体态稍显丰盈,一双手不是想像中的十指尖尖,和她的外表一样,透着敦实仁厚。这就是传说中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蛋雕刻瓷大师----李辉。

  走在大街上,她与提篮子到菜市场买菜的大姐大妈没什么两样。当我们走进她的居室之后,我的第一印象被彻底颠覆。其实应该用图像来表达当时那种不可言传的惊讶。不是作者孤陋寡闻,只是一时难以把这些堪称绝美的艺术品与一个普通的邻家大姐联系在一起。

  里间是她和孙子的卧室。客厅中间的桌子上有一块正在刻制中的瓷盘,从已经刻好的线条轮廓上看,是周恩来同志的一幅头像作品。看得出,李辉是放下手里的活儿来接待我们。心底隐隐掠过一丝不安。

  李辉家的客厅就是她的个人艺术馆,对着门的墙壁上,地柜上摆满了他的刻瓷作品。许多名人肖像在他的刻刀下栩栩如生。靠墙角有个橱柜,一枚枚薄而脆的蛋壳,有的是浮雕,有的是镂空透雕。山水、人物肖像、动物、书法等题材各异。

  另一个墙角上,有李辉刚收集加工待用的鹅蛋壳,鸭蛋壳,还有几枚鸵鸟蛋壳。

  禽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每天不知有成万上亿的蛋壳在咔嚓一声过后,便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只有极个别的幸运蛋壳才走进了李辉的工作室。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机缘宿命的偶然和无常。

  之所以无来由地陡生唏嘘,是从简单的采访里,片断地了解到一些她的身世。李辉出生在1961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生活的困顿并没给她留下太多痛苦的记忆。李辉说她的童年非常幸福,我想那是相对她以后的遭遇而言。幸福感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含义,它只存在于每个人特定的境遇感知当中。三十八岁时的她,有着一个懂事的儿子,有着属于她的幸福家庭,丈夫却意外病故,撒手人寰。中年丧偶自古为人生之大苦大悲,对一个年轻女人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一副柔弱的肩膀担负了怎样沉重的经历,近二十年后,我们只能用旁观者的眼光去睃巡。在她的眼睛涌出泪水的那一刻,我诚心地道歉:对不起,不该勾起你的伤心。她轻轻地说,不想提起那些往事了。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她拿起锋利的刻刀,不厌其烦地在脆弱的蛋壳上刻上每一道痕迹的时候,她的沉默是怎样让泪水化作了坚硬,她的坚强是如何将那么容易破碎的柔弱化为美丽的永恒。

  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对她的经历有了些点滴的认识。李辉自幼迷恋绘画,早年在县工艺美术厂工作过,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婚后曾在街面上开一个五金店,生意兴隆,红红火火。那场意外让她不得不放弃了生意。

  孟村是弯头管道产业的发源地,许多人都在相关产业里发展壮大,如日中天。可是她却走上了一条甘与寂寞为伴的僻静之路。她除了竭尽全力培养儿子之外,一有空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曾经接触过的蛋雕工艺,逐渐让她如痴如迷。整个人沉浸在蛋雕艺术中,足不出户,废寝忘食。心底的忧伤和窗外的风声雨声,都融化在细微的雕刻声里。

  做蛋雕的工艺并不十分复杂,无非就是要经过打孔、吸液、消毒、晾干等几道工序。然后用铅笔在蛋壳上轻轻地画上图案,然后用刻刀沿着笔画的痕迹,运用各种刀法,精心雕琢。

  说事容易,做事难。在只有0.1毫米的鸡蛋皮上刻画,难度是可以想象的,雕刻时用力小了,刻不上;用力大了,蛋壳就碎了。每刻一刀都如履薄冰,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不能有,否则会前功尽弃。一个小小的蛋壳要刻好几天才能完成,好多时候在最后打磨的时候,碎了,就像我们煮荷包蛋磕在锅沿上一样的结果,有时,她近乎麻木地承受这样的结局——因为这样的失败,早就在她意料之中的;有时她会放声地哭上一场。哭完了,又默默地拿起刻刀,开始她下一段心灵的苦旅。她的刀法越来越娴熟精到。对蛋雕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也在这痛苦的摸索中日渐深刻成熟。

  蛋雕据说起源于古代汉族寒食节风俗。流行于河北、湖南等地。寒食节,民间将鸡蛋染成蓝、红等颜色,互相赠送。或放在菜盘和祭器里。后传承为民间工艺品,出口海外。

  古人曾以画卵雕薪来形容富豪生活穷奢极侈。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一个人在山穷水尽之处,把一件豪奢极侈的事情当事业来做,其中缘由、个中滋味值得我们探索和体味。

  和许多有所成就的人一样,在某个领域内奋斗到一定程度,便有了进一步升华的欲望和追求。李辉跟儿子学会了上网,在网上她参与一个关于蛋雕艺术的论坛,并结识了在全国有名的蛋雕和刻瓷艺术家单孟渤,他的作品曾在“山东省首届中外文化艺术品交流展”,荣获一等奖。是济南市民俗文化遗产十大杰出人物。她便带着自己的作品坐上火车去了济南,李辉带着深山访道拜师学艺的虔诚,找到了单孟渤先生。

  单孟渤生于1949年,是个医学教授,蛋雕和刻瓷是他业余时间工作,也是他倾心酷爱的事业。他收徒也有着职业性的严谨和苛刻。他要求学生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赚钱为目的,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再就是要有一定的基础。当李辉坐在他对面,小心翼翼地捧上自己的蛋雕作品的时候,他欣然地收下了这位从河北孟村远道慕名而来的普通妇女。

  在单孟渤的点拨和启发下,李辉的眼界进一步开阔。

  刻瓷和蛋雕不像泥塑、面塑、剪纸这些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是相对边缘的民间艺术门类。对这种技艺的发掘继承和传承,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她一边提高蛋雕工艺的操作技术并深入研究如何让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一边触类旁通,拓展自己的艺术门路,掌握了刻瓷艺术的技能。

  二十年,攸忽间匆匆而过。李辉,还在默默地抡着她的小锤儿,镌刻着她心目中的偶像。

  二十年,好多人早已腰缠亿万,富甲一方;当然也有人盛极而衰,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辉还在她的蛋壳上随心所欲地雕刻着属于她自己的文字和图腾。

  上海的世博会上,游客如织,人人挥汗如雨。李辉款款地坐在河北厅的展台前心无旁鹜,淡然自若。那些新奇和惊讶的目光,她只当做自家窗下稀疏的花影、庭前清淡的月光。她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听到的是自己的灵魂在唱歌。瓷盘上微尘颗粒的迸发,是她用生命敲击出来的美妙乐章。

  她知道,和她一起代表河北到世博会展示风采的,有沧州铁狮子的模型还有一方古长城的砖。那一刻,她感到自己手中的蛋壳和锤下的瓷盘也变得像长城砖那样厚重,它可以让自己稳稳当当地站在上面,把自己的人生演绎得更加壮美。

  早在2009年,她的刻瓷作品就在河北省民间绝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被评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2015年沧州市政府给她颁发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匾牌。2016年她的伟人头像刻瓷作品在全国民间工艺绝活展览荣获一等奖。

  她想要的不是这些光环,而是心底那份宁静。儿子现在成家立业,在邻县经营着自己的企业。她每天忙碌着接送孙子上学,当好儿子媳妇后勤的角色,偶尔也让刚刚两周岁的小孙子拿起小锤儿在瓷盘上敲敲打打。她已经不再年轻,眼睛也开始戴上花镜已经孟德阳不适合再雕刻蛋壳那样精细的活儿,但是她刻瓷的工夫已渐入佳境甚至可以说炉火纯青。

  作者:孟德阳


友情链接: 河北文艺网
主办单位: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