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学术文章 >

周晓峰丨《端午粽米香》

时间:2017-06-07 21:29:52


  端午粽米香

  文/周晓峰

  周晓峰,男,国企职工,工作之余,热爱文学创作、书法美术,题材涉猎广泛,散文、诗歌、楹联、时事评论、科技论文等,文章见于沧州晚报、沧州日报、沧州广播电视报、河北工人报、中国化工报、化工安全与环境等报刊,参与省内外有奖征文活动多次,均获得名次。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生活条件有限,每到端午节,便成为家人改善生活的日子,父母早早的泡好一大锅江米,洗一大盆红枣,煮好粽叶,等着第二天包粽子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像现在物质条件这么丰富,没有五花八门的节日,端午节也算是一个较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聚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那时父母正值壮年,我们正青春。一家人围在一起,翠绿的粽叶,洁白的米粒,细细的棉线,一片叶,一把米,一根线,捆扎了一个饱满的粽子,装满了父母浓浓的爱与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父母的唠叨,孩子的吵闹,伴随着大铝锅冒出的蒸汽,跳动的火苗,阵阵粽叶的清香和红枣的甜味轻轻的飘荡出来,小小的房间里顿时湿润温暖起来,我和弟弟的肠胃早就咕咕作响,眼巴巴地看着炉火,希望火再大些,“开锅喽”!随着母亲的一声吆喝,关火,锅盖被提起,一股浓烈的蒸汽直冲房顶,片刻后,才看到一锅码的整整齐齐的粽子,当热腾腾的粽子被码盘放到桌上,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抢起来,被母亲大声喝住,然后,发给我们一人一个小磁碟,上面撒了些白砂糖,我们顾不得母亲的劝诫,各自抢占分食起来,嘻嘻哈哈,吃的一片狼藉,直到肚子撑得饱饱的,不愿动弹地方。

  30年后,我们早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成员,离开父母的关爱,有了自己的新生活,但依然怀念那些温暖而又难忘的日子。端午节增添了自己的味道,现如今,物质生活丰富,在菜市可以一站式买到包粽子所需的东西,回到家里,泡江米,洗红枣,煮粽子叶,继承了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包粽子的流程,一丝不苟,希望能够保持儿时的味道,泡可以让米粒吸饱水分,饱满易熟。煮叶子可以让叶片更加翠绿柔软,包粽子的细绳也早被苇子杆替代,提升了粽子自然的清香。包粽子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刚开始,我一片叶子无法包住米粒,只能是两片叶子包好,而且是五花大绑,品相不雅但够结实,就像炸药包,刚学会走路的儿子,一边用小手揉搓着盆里的米粒,一边好奇的看着我包的粽子,傻傻的笑着,我虎着脸说:“小坏蛋,还笑,你来,把脑袋转过去。”

  时间荏苒,儿子长成了180公分高的翩翩少年,在外求学,再过端午,只剩下我和妻子,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送上节日的问候,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相互之间的牵挂显得弥足珍贵,孩子成长,父母老去,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想起亲人,继承传统,发扬光大是一种美德。


友情链接: 河北文艺网
主办单位: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